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上高二的时候,教课的有两位张老师。一位是教语文的张老师,身材颀长,颇为严肃。另一位是教化学的张老师。他中等身材,平头,典型的中国四方脸,虽然个子不高,但是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两位老师当时都是三十出头,年纪相仿。同学们不做调查研究,而是以貌取人,仅仅根据身高就想当然地把他们分别称为大张老师,小张老师。古人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何况以身高来判断年龄呢?果不其然,此称呼大错特错,他们的长幼正好相反。不过这称呼一旦叫习惯了,再更改也难,于是将错就错,高中三年这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所以同学们中间流传这么一句话,大张老师不大,小张老师不小!
张老师教化学课,功底扎实,认真负责。每次上课都是认真备课,讲解清晰切中重点,而且板书极好,深受众多同学的喜欢。他不仅上课认真,而且重视化学实验,经常在课堂上演示化学实验,或者安排实验课,印象最深刻的是制取酚醛树脂的实验。实验很神奇,两种液体在试管中混合加热后慢慢在底部结成一颗硬硬的纽扣状白色物体,被试管底部塑成的半球面光滑圆润,张老师同意大家把各自实验成果留作纪念。后来,这颗树脂慢慢变红,最先从半球形底部伸出几条细细的不规则粉红色线条,大概半年后整颗树脂全部变成红色,像琥珀一样剔透,非常漂亮,于是这颗树脂纽扣就被我放在文具盒中收藏。直到参加工作后有一年回家收拾自己的东西,在文具盒里又翻出那个依然红艳的“纽扣”,又勾起脑海中张老师笑眯眯的印象。这些化学实验无疑加深了同学们对化学课的直观感受和兴趣。我高中时候喜爱化学,与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很大关系。后来高考,化学成绩最好,所以报了一大堆化学专业的志愿,毕业后也身入化工行业。不过就像阿甘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夹心巧克力糖, 你说不准会碰上什么味。后来我出国后改行,彻底抛弃了化学,想想真有些愧对老师呢。
张老师为人亲和厚道,满脸笑容,不端架子,如同兄长一般,深得同学们喜爱。他虽然亲和,但是内则方正,对于同学们的过错,从来不迁就马虎,批评起来严厉得很。那时候不仅有晚自习,还有早自习。早自习之前还有早操,尤其是大冬天,五点多就要起床,四下还是黑咕隆咚。我那时候贪睡贪玩,冬天寒风彻骨,从温热的梦乡到寒风中去跑操,这无异于从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一下子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所以每天早上起床都是一番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起吧?外面北风呼呼,听而生畏。不起吧?张老师这一关咋过?他可比中纪委还厉害啊。思前想后,最后都是迫不得已爬起来,睡眼惺忪地去集合出操。有时候意志不够坚定,一不做二不休地任性一把,当天准会被张老师狠批一顿, 企图蒙混过关,别说门了,连窗户都没有!他不仅认真督促大家学习,而且关心同学,同学们生病,他经常送药和开水。张老师另一个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公平,不势利。 当时生活艰苦,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遑论其他? 也有一些来自县城厂矿或者机关的同学,但是张老师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低看家境不好的同学, 而是嘘寒问暖,关怀有加。 。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一个化工研究院工作。 有时候回家路过县城,就去高中看看张老师。 张老师见到我也很高兴,聊聊工作和家常,其乐融融。他为人实在,不善客套,从不不把我当做客人。记得有一次正好赶上吃午饭,师母做的糊涂面,就端给我吃,放上油炸的辣椒,吃得满头大汗畅快至极。后来我出国了,当时通讯不发达,大家连电话都没有,和张老师失联多年。2006 年夏天我与小女回国,有一天去县城看望我姑姑,我在姑姑家给高中总机打电话,询问张老师是否在学校。真是不巧,人家说他到外县招生去了,于是和老师失之交臂。 2009 年,我因母亲去世急急回国奔丧,丧事之后去县城办事,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直接打车到了新一中。 我到门卫询问张老师在不在学校,门卫打电话给张老师。 大概10 多分钟后,张老师从校内匆匆走了过来。十多年如白驹过隙而去,老师容颜变化很大,头发也稀少了,但是音容神情却一如从前。我看老师多沧桑,想他看我亦如是。在他眼里,我也一下子从青年书生变成中年人了。师生相见都很惊喜,一下子有些语无伦次。我随张老师回到家中,一杯清茶畅叙各自情况,不觉已到中午时间。师母留我吃饭,特意包了素饺子,味道鲜美。饭后接着叙谈,从张老师口中,得知他现在是高中的教导主任。 本来数年前学校领导班子改换,张老师教学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出众,有目共睹,而且选拔考试获得第一名的成绩,是校长的最佳人选。但是他为人太过方正耿直,不会去跑官,不擅逢迎不会求人送礼,最后花落他家,只被委任为教导主任。我在为他不平的同时,也宽慰他不要介怀: 居官者眼中有一把尺子,量的是左右逢源。但是学生们心中自有一杆秤,称量的是师德。谁是真正的老师,谁最值得尊敬,同学们一向是最清楚不过。张老师也说,事情早过去了,根本就无所谓了。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成长发展,桃李芬芳,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2017年高中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在酒宴上,平时不大喝酒的张老师却开怀畅饮,对于同学们的敬酒他是来者不拒,他兴高采烈地说: 今天不喝啥时候喝?! 看到同学们的今天,感觉30 年来做一个教师,就一个字:值! 观照张老师的为人,这话的确是发自肺腑,掷地有声。虽然一年多过去了,但是这句话却音犹在耳,其情其景恍如昨日。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曾经学过韩愈的《师说》一文,开篇即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时学习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根本没有思考过,为何传道排在授业解惑前面?老师不就是教人技艺本事的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到三十年后,久历世事的我也身为老师教授别人,才恍然明白其中道理。 古人看重道,是因为看重为师和治学的态度和精神。首先要传授给学生认真做事的精神与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清渠活水, 是一生的影响,是根本,然后才是技艺。譬如我,高中的时候需要老师教授化学知识,但是我后来获得化工博士,相信在专业领域早超越了张老师。然而他那种认真负责为人师表的精神,如果我能学到几分,那才是我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收获,这也是我永远尊仰他的地方。厚德载物,这种师道和做人精神的薪火相传,才是最重要的。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为师者,先得树己,才能树人。张老师能够获得同学们的广泛尊敬,是因为他的这种为师风范和传道精神。
去年秋天教师节的时候,看到微信群里同学们都在祝福老师节日快乐。我一下子想起了这三十年前的许多旧事,写了一首诗给张老师,遥寄一缕心香。诗曰:
岁月倏忽三十春,风中往事忆犹真。
回眸常愧昔顽劣,历世方惜旧笃谆。
百年树人先树己,此生传道更传薪。
巍巍风范惟尊仰,幸也立雪在程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张老师教化学课,功底扎实,认真负责。每次上课都是认真备课,讲解清晰切中重点,而且板书极好,深受众多同学的喜欢。他不仅上课认真,而且重视化学实验,经常在课堂上演示化学实验,或者安排实验课,印象最深刻的是制取酚醛树脂的实验。实验很神奇,两种液体在试管中混合加热后慢慢在底部结成一颗硬硬的纽扣状白色物体,被试管底部塑成的半球面光滑圆润,张老师同意大家把各自实验成果留作纪念。后来,这颗树脂慢慢变红,最先从半球形底部伸出几条细细的不规则粉红色线条,大概半年后整颗树脂全部变成红色,像琥珀一样剔透,非常漂亮,于是这颗树脂纽扣就被我放在文具盒中收藏。直到参加工作后有一年回家收拾自己的东西,在文具盒里又翻出那个依然红艳的“纽扣”,又勾起脑海中张老师笑眯眯的印象。这些化学实验无疑加深了同学们对化学课的直观感受和兴趣。我高中时候喜爱化学,与张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很大关系。后来高考,化学成绩最好,所以报了一大堆化学专业的志愿,毕业后也身入化工行业。不过就像阿甘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夹心巧克力糖, 你说不准会碰上什么味。后来我出国后改行,彻底抛弃了化学,想想真有些愧对老师呢。
张老师为人亲和厚道,满脸笑容,不端架子,如同兄长一般,深得同学们喜爱。他虽然亲和,但是内则方正,对于同学们的过错,从来不迁就马虎,批评起来严厉得很。那时候不仅有晚自习,还有早自习。早自习之前还有早操,尤其是大冬天,五点多就要起床,四下还是黑咕隆咚。我那时候贪睡贪玩,冬天寒风彻骨,从温热的梦乡到寒风中去跑操,这无异于从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一下子回到万恶的旧社会,所以每天早上起床都是一番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起吧?外面北风呼呼,听而生畏。不起吧?张老师这一关咋过?他可比中纪委还厉害啊。思前想后,最后都是迫不得已爬起来,睡眼惺忪地去集合出操。有时候意志不够坚定,一不做二不休地任性一把,当天准会被张老师狠批一顿, 企图蒙混过关,别说门了,连窗户都没有!他不仅认真督促大家学习,而且关心同学,同学们生病,他经常送药和开水。张老师另一个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公平,不势利。 当时生活艰苦,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遑论其他? 也有一些来自县城厂矿或者机关的同学,但是张老师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低看家境不好的同学, 而是嘘寒问暖,关怀有加。 。
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一个化工研究院工作。 有时候回家路过县城,就去高中看看张老师。 张老师见到我也很高兴,聊聊工作和家常,其乐融融。他为人实在,不善客套,从不不把我当做客人。记得有一次正好赶上吃午饭,师母做的糊涂面,就端给我吃,放上油炸的辣椒,吃得满头大汗畅快至极。后来我出国了,当时通讯不发达,大家连电话都没有,和张老师失联多年。2006 年夏天我与小女回国,有一天去县城看望我姑姑,我在姑姑家给高中总机打电话,询问张老师是否在学校。真是不巧,人家说他到外县招生去了,于是和老师失之交臂。 2009 年,我因母亲去世急急回国奔丧,丧事之后去县城办事,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直接打车到了新一中。 我到门卫询问张老师在不在学校,门卫打电话给张老师。 大概10 多分钟后,张老师从校内匆匆走了过来。十多年如白驹过隙而去,老师容颜变化很大,头发也稀少了,但是音容神情却一如从前。我看老师多沧桑,想他看我亦如是。在他眼里,我也一下子从青年书生变成中年人了。师生相见都很惊喜,一下子有些语无伦次。我随张老师回到家中,一杯清茶畅叙各自情况,不觉已到中午时间。师母留我吃饭,特意包了素饺子,味道鲜美。饭后接着叙谈,从张老师口中,得知他现在是高中的教导主任。 本来数年前学校领导班子改换,张老师教学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出众,有目共睹,而且选拔考试获得第一名的成绩,是校长的最佳人选。但是他为人太过方正耿直,不会去跑官,不擅逢迎不会求人送礼,最后花落他家,只被委任为教导主任。我在为他不平的同时,也宽慰他不要介怀: 居官者眼中有一把尺子,量的是左右逢源。但是学生们心中自有一杆秤,称量的是师德。谁是真正的老师,谁最值得尊敬,同学们一向是最清楚不过。张老师也说,事情早过去了,根本就无所谓了。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成长发展,桃李芬芳,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2017年高中同学毕业三十年聚会,在酒宴上,平时不大喝酒的张老师却开怀畅饮,对于同学们的敬酒他是来者不拒,他兴高采烈地说: 今天不喝啥时候喝?! 看到同学们的今天,感觉30 年来做一个教师,就一个字:值! 观照张老师的为人,这话的确是发自肺腑,掷地有声。虽然一年多过去了,但是这句话却音犹在耳,其情其景恍如昨日。
记得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曾经学过韩愈的《师说》一文,开篇即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时学习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根本没有思考过,为何传道排在授业解惑前面?老师不就是教人技艺本事的吗?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直到三十年后,久历世事的我也身为老师教授别人,才恍然明白其中道理。 古人看重道,是因为看重为师和治学的态度和精神。首先要传授给学生认真做事的精神与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清渠活水, 是一生的影响,是根本,然后才是技艺。譬如我,高中的时候需要老师教授化学知识,但是我后来获得化工博士,相信在专业领域早超越了张老师。然而他那种认真负责为人师表的精神,如果我能学到几分,那才是我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收获,这也是我永远尊仰他的地方。厚德载物,这种师道和做人精神的薪火相传,才是最重要的。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为师者,先得树己,才能树人。张老师能够获得同学们的广泛尊敬,是因为他的这种为师风范和传道精神。
去年秋天教师节的时候,看到微信群里同学们都在祝福老师节日快乐。我一下子想起了这三十年前的许多旧事,写了一首诗给张老师,遥寄一缕心香。诗曰:
岁月倏忽三十春,风中往事忆犹真。
回眸常愧昔顽劣,历世方惜旧笃谆。
百年树人先树己,此生传道更传薪。
巍巍风范惟尊仰,幸也立雪在程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