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同的佛教宗派有不同的觀點,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宗派都承許心是幻境。我就嘗試著從中觀的角度做個回答,看看你覺得有沒有道理。
唯識宗認為,一切法(現象)都是心的化現,因而是幻化不實的。但這種說法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心必須是實有的。如果心不是實有的,那麼就不能得出外部世界是虛幻的這個結論。因為,如果心也是幻化的,那麼怎麼能用幻化的心去判斷世界是幻化的呢?人們就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這種世界是幻化的觀察到底是出於世界是幻化的,還是出於觀察世界的心是幻化的?打個比喻,物理上要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必須有個參考點。這個參考點一般被假設為靜止的,否則的話就很難做出其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結論。所以唯識宗必須承許心為實有。也因此,唯識宗建構了八識之說,就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另外還有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就是在六道中流轉的『我』的實質。這是唯識宗的見解。
而中觀宗就不認同唯識宗的看法。中觀宗就說,既然色法是空的,那憑什麼心法是實有的?並且心法實有不符合佛陀的教義。佛陀在《金剛經》中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而有為法包擴了色法、心法和不相應行法。所以心法不該為實有。而《心經》裡也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唯識宗把空解釋為如幻化般的存在。但這種解釋,有如前面所說的缺陷,因為提到幻化,就牽涉到什麼在什麼上的幻化問題,這就涉及到對境與有境兩者 (也就是現象與心兩者)。我們很難同時說兩者都是幻化的。比方說,如果一個鏡子中的影像是髒的,我們只能在鏡子是乾淨的時候,才能得出鏡子外面的物體是髒的結論。如果鏡子本身是髒的,我們就很難得出物體是髒的結論。而中觀則不從境與心的關係來解釋空性,而是從有沒有自性的角度去理解空性。一個法若有自性,則為實有;沒有自性,則為空。龍樹菩薩在他的著作《中論》中,透過邏輯分析,論證了『法』無自性,『我』也無自性。龍樹菩薩的解釋被認為是對空性的最完美的詮釋。
需要注意的是,佛法所說的空,既不是虛空,也不是沒有。國內有些科學家對佛法中所說的空有錯誤的理解,認為佛陀說的空,解釋了原子的結構:原子中電子與原子核只佔是很小的部分,大部分是虛空。這是牽強附會的說法,沒有理解佛法的精要。佛法說萬法皆空,但不是不存在,否則就沒有因果、業報、輪迴等等現象,也不會有清淨覺悟的心。清淨覺悟的心是有的,但不是自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