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阅读日记:龚自珍诗文选(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阅读日记:龚自珍诗文选


--------------------------------------------------------------------------------
20060911之《龚自珍诗文选》(孙钦善选著)
借这本书的原由,说来话长。
一个姓天的朋友(别吃惊,他真就是这个姓)说到他的一个朋友,五十多岁的商人,饱读诗书,某次去洗桑拿,一边宽衣解带,一边喟然长叹:“问世间情为何物?”
周围的人全部倒地不起。
以后他再去那家,众人便奔走相告:“‘问世间情为何物’来也。”
我听了也是倒地不起,但同时又非常感动和感慨——好的段子就应该有这样的效果。说句真心话,谁敢说自己从未有过喟然长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时候呢。
后来我把这个段子告诉了许多朋友,宝姐的反应最特别,她质疑:“现在还真有看这些诗书的人么?”
我举手:“我,最近一直想把龚自珍找来好好看看。”
不知自己怎么开口就想到了龚自珍,但话出口之后,我就意识到,我真的是想把龚自珍的诗文找来好好看看。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渐渐意识到,龚自珍是被自己误解了的一个诗人。
这样的误解也许并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一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传统诗文教育中,诗人的进步性从来都是一个几近“绝对”的衡量标准。所以我们看到的龚自珍,永远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泪痕多”……即使是缠绵悱恻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一定要解释为落地作金石声的“爱惜人才”、“追求光明的未来”。
其实不止是龚自珍,我们所接触的哪一位诗人,哪一部作品,不是曾被这样解读过?
不,我不是说这样的解读是错的,它们并不错,只是不近人情。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解读,这种对诗文的选择,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总记得小时候练钢笔字,抄写古诗词,虽然课本上的白居易首选《卖炭翁》,但我一定抄《长恨歌》,课本上的杜甫首选《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但我抄的总是《秋兴八首》。又比如课本里的诗经首选当然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但我相信大家记得最牢的,却永远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那是人之常情,喜欢或美丽或出奇的字眼,或悦耳或铿锵的音律,或凄美或悠远的意境,喜欢一见钟情的美人,喜欢不需要任何解释导读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丽之处的文字。只有先被那些不需要花费力气,不需要太多投入,就可以获得的文字与音律上的愉悦之感俘获,我们才愿意投入心思和力气,去感受其他更深沉更厚重的文字,包括进步的、革命的、为国为民的。
想要读龚自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曾经看到过这么一首词——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斑斓里。
  莫怪怜它,身世依然是落花。
读不出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但立刻被它所吸引,而当我知道它的作者是龚自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怎样误读了他。
果然,在这本选集里又看到了这首词,有一段前言:“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戍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于是,那个故事便清晰地浮现出来:十年前的一个暮春,词人在一个寺院里收拾起一捧落花,用一张写着辛弃疾《摸鱼儿》词的纸包了起来,放进书箧。过了十年,他偶尔翻出这包落花,不由得潸然泪下,便写了这首词。他没有说自己为何落泪,为了十年虚掷的光阴,一事无成;为了年少时的抱负不得不消磨;为了奔波劳碌的半生;还是为了十年前那暮春的寺院里我们所不知道的一段故事(他是不是就是在那里遇到顾太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几百年后,我们读到这段序,这首词,仍然会为之感动。
这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龚自珍,但这是一个更真实,更被我喜爱的龚自珍。正如他用来包花瓣的纸上写着的那首辛弃疾的词,在稼轩长短句里可谓异数,但一样曾让我感动不已——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美文转贴 / 阅读日记:龚自珍诗文选(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阅读日记:龚自珍诗文选


    --------------------------------------------------------------------------------
    20060911之《龚自珍诗文选》(孙钦善选著)
    借这本书的原由,说来话长。
    一个姓天的朋友(别吃惊,他真就是这个姓)说到他的一个朋友,五十多岁的商人,饱读诗书,某次去洗桑拿,一边宽衣解带,一边喟然长叹:“问世间情为何物?”
    周围的人全部倒地不起。
    以后他再去那家,众人便奔走相告:“‘问世间情为何物’来也。”
    我听了也是倒地不起,但同时又非常感动和感慨——好的段子就应该有这样的效果。说句真心话,谁敢说自己从未有过喟然长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时候呢。
    后来我把这个段子告诉了许多朋友,宝姐的反应最特别,她质疑:“现在还真有看这些诗书的人么?”
    我举手:“我,最近一直想把龚自珍找来好好看看。”
    不知自己怎么开口就想到了龚自珍,但话出口之后,我就意识到,我真的是想把龚自珍的诗文找来好好看看。
    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渐渐意识到,龚自珍是被自己误解了的一个诗人。
    这样的误解也许并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一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传统诗文教育中,诗人的进步性从来都是一个几近“绝对”的衡量标准。所以我们看到的龚自珍,永远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泪痕多”……即使是缠绵悱恻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一定要解释为落地作金石声的“爱惜人才”、“追求光明的未来”。
    其实不止是龚自珍,我们所接触的哪一位诗人,哪一部作品,不是曾被这样解读过?
    不,我不是说这样的解读是错的,它们并不错,只是不近人情。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解读,这种对诗文的选择,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总记得小时候练钢笔字,抄写古诗词,虽然课本上的白居易首选《卖炭翁》,但我一定抄《长恨歌》,课本上的杜甫首选《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但我抄的总是《秋兴八首》。又比如课本里的诗经首选当然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但我相信大家记得最牢的,却永远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那是人之常情,喜欢或美丽或出奇的字眼,或悦耳或铿锵的音律,或凄美或悠远的意境,喜欢一见钟情的美人,喜欢不需要任何解释导读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丽之处的文字。只有先被那些不需要花费力气,不需要太多投入,就可以获得的文字与音律上的愉悦之感俘获,我们才愿意投入心思和力气,去感受其他更深沉更厚重的文字,包括进步的、革命的、为国为民的。
    想要读龚自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曾经看到过这么一首词——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斑斓里。
      莫怪怜它,身世依然是落花。
    读不出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但立刻被它所吸引,而当我知道它的作者是龚自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怎样误读了他。
    果然,在这本选集里又看到了这首词,有一段前言:“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戍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于是,那个故事便清晰地浮现出来:十年前的一个暮春,词人在一个寺院里收拾起一捧落花,用一张写着辛弃疾《摸鱼儿》词的纸包了起来,放进书箧。过了十年,他偶尔翻出这包落花,不由得潸然泪下,便写了这首词。他没有说自己为何落泪,为了十年虚掷的光阴,一事无成;为了年少时的抱负不得不消磨;为了奔波劳碌的半生;还是为了十年前那暮春的寺院里我们所不知道的一段故事(他是不是就是在那里遇到顾太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几百年后,我们读到这段序,这首词,仍然会为之感动。
    这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龚自珍,但这是一个更真实,更被我喜爱的龚自珍。正如他用来包花瓣的纸上写着的那首辛弃疾的词,在稼轩长短句里可谓异数,但一样曾让我感动不已——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