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知道不合这儿的口味,俺比较古董,还是转一篇:爱情--勃拉姆斯和克拉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爱情的花,只开一季
1853年9月30日,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在他的好友推荐下,扣响了舒曼的家门。舒曼接待了他,并要他在钢琴上演奏一曲,勃拉姆斯演奏的是自己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于是就叫克拉拉来听,克拉拉走进屋里,勃拉姆斯就是在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眼睛一亮,从此,克拉拉的漂亮眼睛让勃拉姆斯终生难忘。而就是那次的一见钟情,竟然导致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43年之久的未了情缘,并导致勃拉姆斯终身未娶。
当时的舒曼还不知道自己的病魔缠身,于是他和往常一样地不断地推崇勃拉姆斯,在舒曼的鼓吹下,勃拉姆斯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后来,舒曼住院,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没有过多少年,舒曼就不幸去世。笨拙的勃拉姆斯对克拉拉说:“只要你想,我将用我的音乐来安慰您”。但是敏感的克拉拉并不是不能感受到勃拉姆斯笨拙语言背后的感情,只是他们都相互回避着。只谈音乐而不谈其他。后来,舒曼下葬时,是勃拉姆斯在舒曼的灵柩前为他守灵送葬,而下葬完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便不辞而别,突然的让克拉拉都感到意外。从此,他们天隔一方,再未见面。而后来,勃拉姆斯终身未娶,他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了音乐,他对克拉拉的一片情深永远埋葬在心底,只有他自己知道。
听勃拉姆斯的音乐,如同海底的珊瑚和地层深处埋葬的煤,总是在悄悄地闪烁和燃烧。难怪勃拉姆斯自己说:必须要控制你的激情。勃拉姆斯把自己的情感压抑在最深处,不是他没有情感,而是他的情感就像火山一样在自然,把自己燃烧,把自己毁灭。我们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别的日子里,他是如何用一种燃烧的爱去爱他自己要爱的人,就可以看到勃拉姆斯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
其实,在他们分别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多次给克拉拉写情书,但是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情书都没有发出去,内向的勃拉姆斯把所有感情都围起来,让自己在情感的海洋泛滥而滴水不漏,那种纯真的爱情永远属于克拉拉一个人。可以想象,他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他撕碎了多少个夜晚和时间?他把自己的肉体反复嚼碎而让碎片化成一曲曲音乐。他的这种纯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超越物欲和情欲之上的精神爱情。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克拉拉对勃拉姆斯的态度如何,但是我相信克拉拉一定能够感受到这种人间至上的情怀,也许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一样,一生都在克制自己;也许克拉拉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舒曼的身上;也许克拉拉认为自己是7个孩子的母亲,不可能和比自己小14岁的男人在一起生活,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在克拉拉去世之后一年不到,勃拉姆斯便以世长辞。而在他死去的前些日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演奏了克拉拉生前最喜欢的音乐,然后孤零零地坐在钢琴旁任眼泪流淌。

  
我怀念一百一十年前的一个外国白胡子老头。虽然现在肯定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他了,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像我的人,会如想念一个传奇一样怀念他。
  他的名字叫做勃拉姆斯。
  我想到他的样子时,他已经是个白胡子老头了。
  那一年,六十三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四十三年的情愫与四十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一八五三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十四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克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
  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一八五六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
  我想,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一八五六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
  在我所看到的资料里,有这样的记录: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一八七五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二十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C小调钢琴四重奏》出版的时候,他对出版商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为了这个目的,我将送给你一张我的照片,蓝外套、黑短裤和马靴是最合适的,因为我知道你喜欢彩色印刷。”
  这是在表达一种音乐理念,还是有言外之意呢?
  在歌德的《少年维斯特的烦恼》里,维斯特爱上了朋友的妻子绿蒂,而绿蒂在对他也有好感的时候,却无法回报。最后,维斯特穿着马靴、蓝外套,用枪对准脑袋自杀了。
  我想,勃拉姆斯在这里表现音乐理念的方式如此雷同维斯特,不仅仅是巧合吧?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勃拉姆斯的音乐理念,一种穿越大脑的令人窒息的音乐理念。但是,我认为弦外之音更能合理解释他的想法——绝望的爱情,刻骨铭心的想念,如同一把枪在指着脑袋,令人窒息而绝望。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这句话令我想起了他的老师舒曼。舒曼曾经对克拉拉说过类似的话。
  舒曼曾经用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是什么,让勃拉姆斯刻骨铭心爱了四十多年,却始终没有表达,反而把这种爱升华为另一种永恒纯洁的情感?难道是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经历让勃拉姆斯望而却步?
  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克拉拉是舒曼的老师维克的女儿,非常巧合的是当年舒曼也是二十岁,而那个时候克拉拉十一岁。在克拉拉十八岁的时候舒曼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同时得到了爱的回应。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维克的强烈反对,以至于他们付诸于法律,经过十一个月诉讼他们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是勃拉姆斯不想打破老师完美爱情的传奇;是他没有承担对爱情的勇气;或者是他害怕遭到拒绝后,连友情也不能保持了?
  这是我一直在想,却始终不明白的。
  在音乐家的世界里,有好几位拥有这样的情感,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帕格尼尼等等,甚至半个音乐家的罗曼?罗兰对梅森葆夫人的忘年友情。他们似乎都存在着这种友谊之外的绝望的爱情情愫。
  这一批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是古典主义者。
  我以为,他们把爱情的性欲与占有欲望上升为友谊,或者说是伯拉图的精神恋爱,应该有古典意义上的精神完美追求因素在里面。另外,就是远方没有得到的人,或许成了他们一个完美的想象。有句俗话说,没有得到的就是最美好的。这些让他们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恋目的与形式,就算能得到也要离开,安徒生似乎选择了这样的离开。他们把人间的爱延展的更为宽阔。
  我曾经做过一个设想,如果勃拉姆斯向克拉拉表达,他们的故事是不是要改写?随后,我想到克拉拉不可能感受不到勃拉姆斯的情感,但是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过克拉拉对这种情感做出回应。我再次想到舒曼,那个克拉拉迈不过的大山。
  在舒曼死后,克拉拉曾这样祷告着:“他的头很美,前额透明,微微拱起。我站在心爱的丈夫身旁,心如止水,一切感触都化为感激,感谢上帝终于让他解脱了。我跪在床边,充满了敬畏,仿佛他神圣的灵魂守护着我。啊!但愿能与他同去!”
  我庆幸勃拉姆斯没有表达。因为,这样他成就了另一种永恒。
  在从葬礼回来后,勃拉姆斯老泪纵横的说了一句:“从今后再也没有爱哭的人了!”
  在克拉拉死去后的次年,勃拉姆斯死亡。
  我怀念那个白胡子老头的勃拉姆斯。怀念他孤独的站在克拉拉的坟前,独自拉着小提琴的时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佳缘 / 情爱悠悠 / 知道不合这儿的口味,俺比较古董,还是转一篇:爱情--勃拉姆斯和克拉拉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爱情的花,只开一季
    1853年9月30日,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在他的好友推荐下,扣响了舒曼的家门。舒曼接待了他,并要他在钢琴上演奏一曲,勃拉姆斯演奏的是自己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舒曼听了开头就觉得不凡,于是就叫克拉拉来听,克拉拉走进屋里,勃拉姆斯就是在曲子中望见了克拉拉,眼睛一亮,从此,克拉拉的漂亮眼睛让勃拉姆斯终生难忘。而就是那次的一见钟情,竟然导致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43年之久的未了情缘,并导致勃拉姆斯终身未娶。
    当时的舒曼还不知道自己的病魔缠身,于是他和往常一样地不断地推崇勃拉姆斯,在舒曼的鼓吹下,勃拉姆斯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后来,舒曼住院,勃拉姆斯一直守护在克拉拉身边,但是,没有过多少年,舒曼就不幸去世。笨拙的勃拉姆斯对克拉拉说:“只要你想,我将用我的音乐来安慰您”。但是敏感的克拉拉并不是不能感受到勃拉姆斯笨拙语言背后的感情,只是他们都相互回避着。只谈音乐而不谈其他。后来,舒曼下葬时,是勃拉姆斯在舒曼的灵柩前为他守灵送葬,而下葬完之后,勃拉姆斯没有和任何人打一声招呼便不辞而别,突然的让克拉拉都感到意外。从此,他们天隔一方,再未见面。而后来,勃拉姆斯终身未娶,他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化成了音乐,他对克拉拉的一片情深永远埋葬在心底,只有他自己知道。
    听勃拉姆斯的音乐,如同海底的珊瑚和地层深处埋葬的煤,总是在悄悄地闪烁和燃烧。难怪勃拉姆斯自己说:必须要控制你的激情。勃拉姆斯把自己的情感压抑在最深处,不是他没有情感,而是他的情感就像火山一样在自然,把自己燃烧,把自己毁灭。我们从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分别的日子里,他是如何用一种燃烧的爱去爱他自己要爱的人,就可以看到勃拉姆斯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
    其实,在他们分别的日子里,勃拉姆斯多次给克拉拉写情书,但是那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情书都没有发出去,内向的勃拉姆斯把所有感情都围起来,让自己在情感的海洋泛滥而滴水不漏,那种纯真的爱情永远属于克拉拉一个人。可以想象,他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他撕碎了多少个夜晚和时间?他把自己的肉体反复嚼碎而让碎片化成一曲曲音乐。他的这种纯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超越物欲和情欲之上的精神爱情。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克拉拉对勃拉姆斯的态度如何,但是我相信克拉拉一定能够感受到这种人间至上的情怀,也许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一样,一生都在克制自己;也许克拉拉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舒曼的身上;也许克拉拉认为自己是7个孩子的母亲,不可能和比自己小14岁的男人在一起生活,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在克拉拉去世之后一年不到,勃拉姆斯便以世长辞。而在他死去的前些日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演奏了克拉拉生前最喜欢的音乐,然后孤零零地坐在钢琴旁任眼泪流淌。

      
    我怀念一百一十年前的一个外国白胡子老头。虽然现在肯定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他了,但是我相信有一部分像我的人,会如想念一个传奇一样怀念他。
      他的名字叫做勃拉姆斯。
      我想到他的样子时,他已经是个白胡子老头了。
      那一年,六十三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四十三年的情愫与四十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一八五三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十四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克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
      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一八五六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
      我想,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一八五六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
      在我所看到的资料里,有这样的记录: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一八七五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二十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C小调钢琴四重奏》出版的时候,他对出版商说:“你在封面上必须画上一幅图画:一个用手枪对准的头。这样你就可以形成一个音乐的观念。为了这个目的,我将送给你一张我的照片,蓝外套、黑短裤和马靴是最合适的,因为我知道你喜欢彩色印刷。”
      这是在表达一种音乐理念,还是有言外之意呢?
      在歌德的《少年维斯特的烦恼》里,维斯特爱上了朋友的妻子绿蒂,而绿蒂在对他也有好感的时候,却无法回报。最后,维斯特穿着马靴、蓝外套,用枪对准脑袋自杀了。
      我想,勃拉姆斯在这里表现音乐理念的方式如此雷同维斯特,不仅仅是巧合吧?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勃拉姆斯的音乐理念,一种穿越大脑的令人窒息的音乐理念。但是,我认为弦外之音更能合理解释他的想法——绝望的爱情,刻骨铭心的想念,如同一把枪在指着脑袋,令人窒息而绝望。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这句话令我想起了他的老师舒曼。舒曼曾经对克拉拉说过类似的话。
      舒曼曾经用吕克特的诗献给克拉拉:“你是我的生命,是我的心;你是大地,我在那儿生活;你是天空,我在那儿飞翔……”
      是什么,让勃拉姆斯刻骨铭心爱了四十多年,却始终没有表达,反而把这种爱升华为另一种永恒纯洁的情感?难道是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经历让勃拉姆斯望而却步?
      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克拉拉是舒曼的老师维克的女儿,非常巧合的是当年舒曼也是二十岁,而那个时候克拉拉十一岁。在克拉拉十八岁的时候舒曼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同时得到了爱的回应。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维克的强烈反对,以至于他们付诸于法律,经过十一个月诉讼他们赢得了自己的爱情。
      是勃拉姆斯不想打破老师完美爱情的传奇;是他没有承担对爱情的勇气;或者是他害怕遭到拒绝后,连友情也不能保持了?
      这是我一直在想,却始终不明白的。
      在音乐家的世界里,有好几位拥有这样的情感,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帕格尼尼等等,甚至半个音乐家的罗曼?罗兰对梅森葆夫人的忘年友情。他们似乎都存在着这种友谊之外的绝望的爱情情愫。
      这一批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是古典主义者。
      我以为,他们把爱情的性欲与占有欲望上升为友谊,或者说是伯拉图的精神恋爱,应该有古典意义上的精神完美追求因素在里面。另外,就是远方没有得到的人,或许成了他们一个完美的想象。有句俗话说,没有得到的就是最美好的。这些让他们超越了普通人的爱恋目的与形式,就算能得到也要离开,安徒生似乎选择了这样的离开。他们把人间的爱延展的更为宽阔。
      我曾经做过一个设想,如果勃拉姆斯向克拉拉表达,他们的故事是不是要改写?随后,我想到克拉拉不可能感受不到勃拉姆斯的情感,但是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过克拉拉对这种情感做出回应。我再次想到舒曼,那个克拉拉迈不过的大山。
      在舒曼死后,克拉拉曾这样祷告着:“他的头很美,前额透明,微微拱起。我站在心爱的丈夫身旁,心如止水,一切感触都化为感激,感谢上帝终于让他解脱了。我跪在床边,充满了敬畏,仿佛他神圣的灵魂守护着我。啊!但愿能与他同去!”
      我庆幸勃拉姆斯没有表达。因为,这样他成就了另一种永恒。
      在从葬礼回来后,勃拉姆斯老泪纵横的说了一句:“从今后再也没有爱哭的人了!”
      在克拉拉死去后的次年,勃拉姆斯死亡。
      我怀念那个白胡子老头的勃拉姆斯。怀念他孤独的站在克拉拉的坟前,独自拉着小提琴的时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很感人。
      • 嗯。我个人来说,喜欢她要胜过林徽因很多。两个都是大才女+美女。但林太会利用男人,不管爱情婚姻都太功利。相比之下,克拉拉简直是个女神了。难怪欧洲人也的确把她当缪斯女神来看的。
        • 你对林徽音的评价不能苟同,太苛。林与徐相遇时,才16岁,不能算成人,无论作什么决定,都不能以此来判断她的人品。因林梁世交及长辈的意思,都是希望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一起的,而且给他们创造了机会。林,梁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也是最合理的。
          • 实际上林不是很有心机城府的人,也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林之魅力能超越时代,一在于其天赋过人才华横溢,二在其家庭的悉心培养着意历练,三在其交往人群的高层次,四在其婚姻生活的美满(在当时的条件下)。她要是再多活几年,估计遭遇会非常悲惨。
            • 你推崇的这个克拉拉,处理感情就明显不如林徽因。20岁的才华横溢的小伙子射向她的目光,34的她很清楚是什么意思。可她竟然就这么维持这种状态直到丈夫去世。难怪围绕他们会有很多流言---无论当时的社会观念如何,这种暧昧状态是很难保证一直清纯的。
              • 林在处理金的问题时,竟然纯到跟梁思成讨教。这样每个人对其他两人都透明了,都知道应该保持怎样的度。我看过很多文章,没有任何人对金,林之间的事情有任何非议,只有对这种非常罕见的感情的赞叹。
                • 喜欢谁只是个人喜好罢了。反正都无伤这两个女人都出类拔萃这一点。
                  • 其实我本来也很喜欢林的,不过最近看了一些史料,谈到她的手腕。你可能对中国当时的风气开放和欧洲历史上曾经的极端保守有些误解。有一点,林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她16岁时周旋于很多个男人间的本领要比40岁的卡拉拉都老练很多。
                    • 你说的史料给个连接。16岁未成年,调皮捣蛋故意戏弄人都可以理解,不能以此盖棺定论。34岁的克拉拉,明智的做法是立即让20岁的小伙子知道红线在哪里,断掉幻想,这跟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无关。如果我喜欢上一个比我成熟的女性而她认为不可能,她立即叫停会让我更尊重她。
            • 美满?别人眼里的还是自己心里的?梁思成于林徽因死后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学生林洙娶回了家,还说了一句话:“原来真正的夫妻该是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的。”唉,林是这么多人的dream,真娶了她,也不过如此罢了。
              • 呵呵,无论争论的是什么,楼主已经输了。理由很明显:你对林徽因的评判已经搀杂了个人的喜好,情感了。不服气?随便给你点出一点:“她16岁时周旋于很多个男人间的本领”,有阅历的旁观者一看这话,首先鄙视的是围绕林的“很多个男人”
                真要是为林好,是不会让一个16岁的女孩子处在被很多男人包围这种状态的。如果林有什么不好的行为,这些围绕林的“很多个男人”也要负道德责任的;
                其次是鄙视那些写文章以致于让你说出“她16岁时周旋于很多个男人间的本领”的作者。我觉得“出于无奈,16岁的林是应付周围那很多个男人”,这更符合1个16岁的天才美女的人性特点。
                再次“林是这么多人的dream”。林不是我的dream。我只是个旁观者,随口说了几句而已。正如我觉得Hillary非常有魅力,并不代表我欢迎这个60多岁的老太太跑到我梦里来捣乱。
                • 唉,我早说了:就我个人来说,喜欢她要胜过林徽因很多。只是表达一下个人喜好,何谓输赢?你更喜欢谁,是你的事,与我和干?反过来也是。我没兴趣争论,尤其是人文的东西。还想告诉你一点,我受的是多年西方教育,很多思维方式可能跟你不同。
              • 梁思成的在林去世后的言行,可对照于后来的82vs28时”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物“,或者对照于预言”21世纪是中国世纪“的那个国宝级的国学大师的家事。3件事里,好多东西很熟悉。哈哈,这不多说了,人性吧。您还拿这些话当真了?您也太好骗了吧?
        • 还有,林的家世背景不比梁差。一口气反驳了您那么多,并不是说林没有缺点。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或者极少存在的。能认识到某些不完美,有眼光;能分析出为什么会导致这些不完美,有深度;能接受不完美的事情或人,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有生活的厚度。
    • 合我的口味,谢谢分享
      • 真正会被触动的人往往是自己有过类似的故事---你---的故事
        • 这样伟大不平凡的爱情也只能发生在那些伟大不平凡的人身上。看电影小说的时候,把自己想象一下是主角,跟着感动一番,真让自己去演,恐没几个人能做到。我们都是俗人,只有看的份,没有演的份,只是比那些看都懒得看的人略强点罢了。
          • 赞。这样的事情,只有哲学家,或者和尚道士修道士,或者修养极高的文化人,或者经历很特殊的人,才能作到。“我们都是俗人,只有看的份,没有演的份,只是比那些看都懒得看的人略强点罢了”,这话超赞!
            • 哦,我不知道。好像在我认识的人中就听到过类似的故事,而且好像不只一两个人?固然,像这样类似的极端可能比较少,但我本来以为求不得苦和爱别离苦是最普遍的呢。看来我真不是这个快餐时代的人了。
              • 这样的事情极少。我也知道这样的例子,但我也非常清楚类似的事例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出现的结果,而一般人却倒果为因,拿着事情的结局去解释事情的发生的原因。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吃过肉就认为他是素食主义者---很可能,是因为很多偶然的因素造成了他很长时间内没有吃肉。
                • 哈哈,想起这点我就想笑。。。因为这种理解分析事情的方式,让我想了在中国所受的教育。。。基本一个思路。
    • 爱却不能说,想却不能见,这压抑的情愫成了音乐家创作的源泉。痛也是美的,无痛情感岂不太苍白?好文!
    • 说句挨砖的话,这样的传奇毒害了一代又一代remaining boys/gals,那个WS博拉姆斯就是嫌克拉拉拖油瓶太多(7个?),什么都想占(曾经还看上过克拉拉的大女儿),就是不想拖这么多油瓶,JJWW一生,孤老而终。那个克拉拉也是作(1声),毫不现实地与WSN若即若离,害人害己。。。
      • 作(2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