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再罗嗦两句194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总体感觉,中国人不适合私自拍史诗性的大片(《建党大业》这些明星云集的另当别论),不管是白鹿原还是1942,作者本来就未窥全豹拍得发育不良,又要为时间所限砍头去尾地留下中间一段,最后还要被中宣部横刀割去小jj,最后只能留下需要遮掩的两团。

以前喜欢冯小刚,是因为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亮点,把一些庸庸碌碌的小人物拍得那么的闪闪发光,让人爱不释眼。但是当他真的野心勃勃拍出大片,我真心的觉得不好看,里面固然有华丽的场景,小人物的煽情,和冯氏特有的黑色幽默,但是作为大片,缺乏整体感和厚重感。

何况他又要走张艺谋证明失败的老路,拼命和国际接轨想拿大奖,出巨资请两个国际明星跑龙套。事实证明,热脸永远比冷屁股跑得慢。安安心心的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人家自然会承认你。例如伊朗人拍摄《一次离别》,讲伊朗城市里发生的故事和冲突,人性的挣扎,没什么国际化的东西,只要拍得好,大家都会叫好。

看完电影1942,大家不妨抽空看一下刘震云的小说,写得不长,扫两眼也不怎么费功夫。(当然刘震云也有立场,极端讽刺蒋介石,却莫名其妙喜欢汤恩伯。)小说写的就全面得多,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前因后果,各个层面的人物的反应和命运。冯导能否拍出其中的1/10?很值得怀疑。

百度1942吧放了一个50分钟左右的历史纪录片,看了让人觉得震撼和感慨。相比之下,冯的电影就显得空洞浮华狭窄虚假。

他试图以一个大地主的悲惨命运来揭示灾难的残酷:地主尚且如此,何况平民?冯导的愿望虽然好,可这个故事编得让人怀疑。地主家有钱有粮,应该能招到人手保卫自己,再不济也能坐火车去城里或者外地避难。大约不会傻到引狼入室的被土匪抢(吃饭大可在野外吃,没必要进家里的食堂),也不会悲惨到和流民一起逃荒。那年头逃荒都沿着铁路线,不要命的扒火车,没有钱的用脚走。既然是避难不是逃荒,为什么不坐火车去陕西?何况就算被抢一空,地还在,房子还在,过了灾荒,回来还是地主一条,有这么悲惨吗?

因为把镜头过多的放在小人物的演绎上,缺乏了全景式的扫描,例如旱灾之前政府收尽农民手里的余粮,灾后社会各界以及来自海外的救债,政府和银行对灾民的压榨,宋美龄访美并担当印度灾民救济委员会的主席,国民政府和时代周刊针锋相对的斗争。缺乏这种视野,让人觉得很多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更多的归结于命运的无常而不是人祸。

过于戏剧化,讨好美国,和特意抗日,也减轻了电影的真实感和悲剧色彩。电影里中国自己的记者消失了,只剩下美国记者的身影;中国各界的捐款消失了,只剩下美国政府的担心。最后那个杀人的情节太戏剧化,一个做了多年长工的难民,为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的一个玩具(亲爹做的),敢于藐视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军官。其固然具备了某种高尚的象征意义(等同于十三钗里众妓女的视死如归),但是这种与人物性格身份相违背的英雄主义(此人还没有接触过共产主义),显得虚假和矫情,或者说,显得导演故意而轻浮。把中国最最微小低贱的人群在最危险的时候突然变得高大全,以外人的木目光看,这是一种危险的民族主义的煽情。事实上,日本人在河南采取了笼络的手段。中国的老百姓,中国政府不救,却靠着敌人来救,最后出现一大帮子的汉奸,让日本6万消灭30万中国军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和民族的悲剧。这种悲剧,应该借着政府对人民的坏和日本人表面上对河南民众的好来体现。现在这样一刀下去,固然讨好了电影院里的中国观众,但是这种特定历史下值得深思和探讨的悲剧,就荡然无存,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抗日情绪了。

题外话,前天打电话回家,我妈说现在国内电视都是抗战片,在公园跳舞也是“钓鱼岛是我们的”。歌词我没记住,但印象深刻的是,舞蹈结束时,把红旗插到“钓鱼岛”上。这种全民皆兵,引导民意的做法,我不知道该欢喜还是悲伤。当然,我很高兴我妈妈能随波逐流和那些老太一起挥着红旗载歌载舞,而不是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主见。

再说个题外话,冯小刚说蒋介石之所以在1942忽视灾民,是因为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我这一点很同意他。中国的统治者和精英们在扇乎民众的时候,口头上总把民众放第一位,但是在心里头,觉得这是一帮好骗的贱民。这一点,在李部长对待彭宇一案的态度上表现得很明显。其实在奥巴马那里,未尝不是如此。现在中国以及海外的民主人士要民主不要民生,未尝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拯救中华民族的精英?在这么伟大的目标面前,老百姓牺牲一点算多大点事啊?!

冯小刚最大的贡献是,凭借自己的威望,带大家重新审视那个被遗忘的年代。我希望他不要陶醉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最终拍出实现自己野心的大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再罗嗦两句194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总体感觉,中国人不适合私自拍史诗性的大片(《建党大业》这些明星云集的另当别论),不管是白鹿原还是1942,作者本来就未窥全豹拍得发育不良,又要为时间所限砍头去尾地留下中间一段,最后还要被中宣部横刀割去小jj,最后只能留下需要遮掩的两团。

    以前喜欢冯小刚,是因为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亮点,把一些庸庸碌碌的小人物拍得那么的闪闪发光,让人爱不释眼。但是当他真的野心勃勃拍出大片,我真心的觉得不好看,里面固然有华丽的场景,小人物的煽情,和冯氏特有的黑色幽默,但是作为大片,缺乏整体感和厚重感。

    何况他又要走张艺谋证明失败的老路,拼命和国际接轨想拿大奖,出巨资请两个国际明星跑龙套。事实证明,热脸永远比冷屁股跑得慢。安安心心的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东西,人家自然会承认你。例如伊朗人拍摄《一次离别》,讲伊朗城市里发生的故事和冲突,人性的挣扎,没什么国际化的东西,只要拍得好,大家都会叫好。

    看完电影1942,大家不妨抽空看一下刘震云的小说,写得不长,扫两眼也不怎么费功夫。(当然刘震云也有立场,极端讽刺蒋介石,却莫名其妙喜欢汤恩伯。)小说写的就全面得多,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前因后果,各个层面的人物的反应和命运。冯导能否拍出其中的1/10?很值得怀疑。

    百度1942吧放了一个50分钟左右的历史纪录片,看了让人觉得震撼和感慨。相比之下,冯的电影就显得空洞浮华狭窄虚假。

    他试图以一个大地主的悲惨命运来揭示灾难的残酷:地主尚且如此,何况平民?冯导的愿望虽然好,可这个故事编得让人怀疑。地主家有钱有粮,应该能招到人手保卫自己,再不济也能坐火车去城里或者外地避难。大约不会傻到引狼入室的被土匪抢(吃饭大可在野外吃,没必要进家里的食堂),也不会悲惨到和流民一起逃荒。那年头逃荒都沿着铁路线,不要命的扒火车,没有钱的用脚走。既然是避难不是逃荒,为什么不坐火车去陕西?何况就算被抢一空,地还在,房子还在,过了灾荒,回来还是地主一条,有这么悲惨吗?

    因为把镜头过多的放在小人物的演绎上,缺乏了全景式的扫描,例如旱灾之前政府收尽农民手里的余粮,灾后社会各界以及来自海外的救债,政府和银行对灾民的压榨,宋美龄访美并担当印度灾民救济委员会的主席,国民政府和时代周刊针锋相对的斗争。缺乏这种视野,让人觉得很多事情发生的太突然,更多的归结于命运的无常而不是人祸。

    过于戏剧化,讨好美国,和特意抗日,也减轻了电影的真实感和悲剧色彩。电影里中国自己的记者消失了,只剩下美国记者的身影;中国各界的捐款消失了,只剩下美国政府的担心。最后那个杀人的情节太戏剧化,一个做了多年长工的难民,为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的一个玩具(亲爹做的),敢于藐视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军官。其固然具备了某种高尚的象征意义(等同于十三钗里众妓女的视死如归),但是这种与人物性格身份相违背的英雄主义(此人还没有接触过共产主义),显得虚假和矫情,或者说,显得导演故意而轻浮。把中国最最微小低贱的人群在最危险的时候突然变得高大全,以外人的木目光看,这是一种危险的民族主义的煽情。事实上,日本人在河南采取了笼络的手段。中国的老百姓,中国政府不救,却靠着敌人来救,最后出现一大帮子的汉奸,让日本6万消灭30万中国军队,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和民族的悲剧。这种悲剧,应该借着政府对人民的坏和日本人表面上对河南民众的好来体现。现在这样一刀下去,固然讨好了电影院里的中国观众,但是这种特定历史下值得深思和探讨的悲剧,就荡然无存,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抗日情绪了。

    题外话,前天打电话回家,我妈说现在国内电视都是抗战片,在公园跳舞也是“钓鱼岛是我们的”。歌词我没记住,但印象深刻的是,舞蹈结束时,把红旗插到“钓鱼岛”上。这种全民皆兵,引导民意的做法,我不知道该欢喜还是悲伤。当然,我很高兴我妈妈能随波逐流和那些老太一起挥着红旗载歌载舞,而不是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主见。

    再说个题外话,冯小刚说蒋介石之所以在1942忽视灾民,是因为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我这一点很同意他。中国的统治者和精英们在扇乎民众的时候,口头上总把民众放第一位,但是在心里头,觉得这是一帮好骗的贱民。这一点,在李部长对待彭宇一案的态度上表现得很明显。其实在奥巴马那里,未尝不是如此。现在中国以及海外的民主人士要民主不要民生,未尝不是把自己当成了拯救中华民族的精英?在这么伟大的目标面前,老百姓牺牲一点算多大点事啊?!

    冯小刚最大的贡献是,凭借自己的威望,带大家重新审视那个被遗忘的年代。我希望他不要陶醉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最终拍出实现自己野心的大片。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管是白鹿原还是1942,俺都没看过 ... 首席眼光独到, 分折得很透, 搞得俺都想去看看了, 然后才有发言权: ) ....
      • 今年春晚你们在哪演出?
        • 还是何伯钊啊, 首席咱们怎么着也得合作一次哦, 今年来不及了就明年吧, 搞个好吃又好看的东东出来! : )
          • 就去rolia,不去Mississauga了?
            • Ho ho ... rolia : )
    • 刚从国内回来,电视里确实在放大量的“抗日”片,大量的“弱智”抗日片,导演把观众当成弱智,自淫自乐的弱智抗战片。要说近期拍的还凑或,勉强能看的抗战片,推荐《喋血孤城》
      • 那些抗日片真的是没法看
    • 谢,看了你的影评,不准备去看这部片子了:)